【第三十二讲】(5/7)
道还没有了解。那么这个时候颜回说,那什么是为政之道呢?孔夫子说,非见之以眼而见之以心,非闻之以耳而闻之以心。你在看东西,你不要用眼睛去看,用心去看;你听声音的时候,听别人讲话,你不要用耳朵听,用心去听。这句话很妙。这什么意思?你用眼睛看,那你看它的相状,那刚好是心随境转。用内心去看,诶,你要懂它的道理,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,你要看出它的道理出来。孔夫子说,当你能够学到不要用眼睛看事情、不要用耳朵听声音,用内心去看、用内心去听的时候,你就有资格去处理人事的关系,你就可以知道为政的道理了。这就是为什么叫摄事入理。
继续阅读
我们再讲一个故事,给大家体会体会什么叫摄事入理。有一个西藏的喇嘛,他跟他的上师学了好几年。好几年以后,这个西藏喇嘛觉得他学习不错啦,就跟上师告假,自己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讲经说法,盖了一个道场,很多弟子跟他学习。有一天这个上师就带了很多的弟子,说,我们去看看那个喇嘛,办得不错哦,去看看。那么这个喇嘛听说他的上师要带他很多师兄弟过来,他就觉得很荣耀:你看,我现在有一个道场,这么多弟子。他就把他所有的皈依弟子找来说,明天我上师要来,大家把这个环境整理干净,给上师一个好印象。那么大家就整理了。到了黄昏整理得非常干净的时候,这个喇嘛就在外面散步,看到这个环境整理很干净,大殿里里外外非常整齐。但是这个西藏喇嘛毕竟用功过,他知道一切法那个真实之道。他在六根当中可能会一时糊涂,但是他回光返照,哎呀,我刚刚为什么这样做?其实我是攀缘心——我希望我师兄弟对我的赞美,我希望我师父对我的肯定!整个过程依止攀缘心,所造的业是生死业。这个时候他感到非常惭愧,随手拿一个泥巴,到了大殿前面那个楼梯,就在楼梯里面这样撒下去,撒下去以后就进去了。
第二天,他的上师带着所有师兄弟过来。隆重的接驾,接完以后到大殿开示。他上师说,今天这个环境整理很干净,但最庄严的就是大殿楼梯前面那个泥土最庄严。这为什么呢?因为他师父看得出来,他在对治他的攀缘心。当然,我们不是鼓励大家拿东西去丢,而是说我们今天看到事情的本身,要看到它背后的道。诶,这个人开始反省了。这就是为什么不要用眼睛去看,用内心去看;不要用耳朵去听,用心去听。
你看佛陀就是这个意思。因为我们习惯是用眼睛去看,用耳朵去听,你那个生死的业,你就拔不开嘛。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很强大的习惯性的攀缘,烦恼产生业力,业力产生果报,果报又牵动我们的烦恼,所以你现在要拔开,你一定要怎么样?会事入理!你要看到事情的即空即假即中,特别是那个“空性”,找出来。否则你永远跳不出这个恶性循环。所以,你看我们的经文,佛陀遇到事情都是问一句话:“你从什么地方来?”把它背后的道找出来,不要被这个事情所迷惑。这个就是在告诉你观照力。
子六、明意入即藏性
【图三】
好,我们看子六,明意入即藏性。意入就是指的第六意根。意根它是攀缘法尘。意根跟意识什么差别呢?海仁老法师解释说,意根攀缘法尘的时候,是了了分明但是不带名言;第六意识是了了分明,还产生名言分别。所以,有分别的叫第六意识,不分别的叫作第六意根。它只是一个明了的功能,它不带名言的,这个叫作第六意根。
看经文:
阿难!譬如有人,劳倦则眠,睡熟便寤,览尘斯忆,失忆为忘,是其颠倒生住异灭,吸习中归,不相踰越,称意知根,兼意与劳,同是菩提瞪发劳相。
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,怎么好端端的我们第六意识就有这个分别的功能呢?佛陀讲说,有一个健康正常的人,但这个人非常的劳累,内心很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